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劳动争议的解决办法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劳动法对于孕期的保护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分1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劳动争议的解决办法1 ♂
工作是大家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赚取生活花销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和所在的工作单位发生各种争议纠纷,作为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很多劳动者关心的问题。
一、什么是劳动争议?
根据中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条规定,劳动争议的范围是:(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争议解决途径
1.协商
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争议的问题直接进行协商,寻找纠纷解决的具体方案。协商程序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是否进行协商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自由选择,需完全出于自愿,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强迫。
2.调解
调解是指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就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用人单位内部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用人单位代表、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除因签订、履行集体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外均可由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程序也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且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仲裁
仲裁是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的程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劳动仲裁是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即如果要打劳动官司,则必须要经过仲裁程序,否则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
根据《劳动法》第83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劳动法对于孕期的保护1 ♂
【试题再现】
(单选题)李某入职甲公司1个多月,体检发现怀孕了,李某以自己怀孕为由要求不上夜班。随着孕龄的增加,李某多次早退、迟到、缺勤,甲公司以李某严重违反单位的《劳动纪律》为由予以辞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李某怀孕,不上夜班不违反劳动法律规范
B.甲公司可以辞退李某
C.如果李某只是不能胜任职位,甲公司将其调至其他岗位仍不能胜任的,可以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
D.《劳动纪律》构成劳动合同的内容
【题目解析】
解析:【答案】B 。解析:A项,女员工怀孕的职业安全保障手段是不能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当怀孕7个月以上,因为生理的原因及出于对胎儿安全的考虑,女员工的职业安全保障手段会升级,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本案中,李某怀孕1个多月时,无权要求不上夜班。李某坚持不上夜班是违反劳动法律规范的,A项错误。
B项,虽然李某是孕妇,用人单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通过预告、经济性裁员等方式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但是李某并没有安分守己而是多次早退、迟到、缺勤,严重违反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将李某开除,李某无话可说,且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B项正确。
C项的表述为预告解除,如果李某没有其他过错行为,只是不能胜任职位,用人单位不能对其实施预告解除,因为李某作为孕妇受到法律更多的保护。
D项,劳动纪律是用人单位为形成和维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劳动合同得以履行,要求全体员工在集体劳动、工作以及与劳动、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现得更多的是劳动关系中的管理性质和从属性质。而劳动合同是单独的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更多地体现了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属性。所以劳动纪律和劳动合同是不同范畴的规范,劳动纪律不是劳动合同的内容,D项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B。
【知识链接】
《劳动法》第61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40条、第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包括:
1、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746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2700大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分1 ♂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些话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但是不践行的人却仍然存在。中国自古以来酒文化就非常盛行,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总是少不了和亲朋好友们小酌一杯,但是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频发。而在公共基础知识的考察中,有两个罪名——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和此种情形密切相关,接下来一起来学习这两个罪名。
一、基本内容
(一)概念
①危险驾驶罪,指的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醉酒驾驶机动车、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员、超速,或者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
注意:醉酒驾驶机动车与普通的饮酒驾驶机动车不同,醉酒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g/100ml,如达不到该标准,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②交通肇事罪,指的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以上两个罪名经常会以案例形式考查,需要会区分判断,接下来从以下角度区分两个罪名。
(二)区分
①主观方面不同
危险驾驶罪为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危险驾驶的行为会危及公共安全,但仍然实施该行为。而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一般行为人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却因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②刑罚轻重不同
通过概念本身的阐述,大家是可以直观得看出来危险驾驶罪相对来说属于较轻的罪名,最高刑罚为拘役,并处罚金。而交通肇事罪相对来说刑罚更重,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有肇事逃逸的行为,还可以被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有肇事逃逸至人死亡的情形,还可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③犯罪行为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
危险驾驶罪属于行为犯,只要实施上述的四种行为之一就可以构成,不需要造成严重后果;而交通肇事罪属于结果犯,需要造成严重后果才会构成犯罪,如造成三人以上重伤或一人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三)联系
若存在危险驾驶的行为同时造成了危害后果,如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其他重大损失,且行为人对于危害后果主观上为过失,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的,既触犯危险驾驶罪,同时也触犯交通肇事罪,此为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二、试题演练
(单选)下列关于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肇事罪是故意犯罪,危险驾驶罪是过失犯罪
B.危险驾驶罪并不要求造成实际的损害结果,有实施法定的行为即可构成
C.交通肇事罪不要求有实际的危害结果
D.自然人成立危险驾驶罪,只需要年满14周岁即可
【答案】B。解析: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危险驾驶罪为故意犯罪,A选项错误;交通肇事罪要求有实际的危害结果,否则无法成立,C选项错误;自然人成立危险驾驶罪,需要年满16周岁,D选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劳动争议的解决办法1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劳动法对于孕期的保护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劳动争议的解决办法1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标签:劳动 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