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蜕变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关于磁悬浮列车的常识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蜕变1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蜕变1 ♂
2023年9月2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一个极具影响性的重大技术成果——人工合成淀粉。这一技术源于中国科学家历时6年多科研攻关,仅需11步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1.重要意义
淀粉,属于一种白色无臭无味粒状或粉状的复杂多碳化合物,是小麦、玉米、大米等谷物粮食中最主要的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农业种植来生产这种复杂多碳化合物。我国为了守护人民必要生命来源,在政策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在技术发展上,从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到基因编辑技术育种,以此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不依赖植物种植进行淀粉制造,这对于生物合成生物制造的领域是里程碑式的突破。我国乃至世界对农业生产、对工业的生物制造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推进意义。在未来将会节约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生物基社会,提高人类粮食安全水平,也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新思路。
2.合成过程
目前,淀粉主要由玉米等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合成与积累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左右。农作物种植通常需较长周期,并使用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和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生所研究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出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一(C1)化合物,再将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n化合物)。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向设计自然、超越自然目标的实现迈进了一大步,并且通过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试题演练:
1.(单选)我国人工合成二氧化碳需要( )步
A.11
B.15
C.17
D.21
1.【答案】A。解析:我国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只有11步反应。故本题答案为A。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关于磁悬浮列车的常识1 ♂
磁悬浮列车作为已知陆地上最快的交通方式,对于我国陆地面积较大的情况尤为适用,但核心技术一直把握在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发达国家手中,21世纪以来响应党和国家科技强国的号召,我们开始了自主研发磁悬浮列车的相关技术,从2016年5月6日,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试运营到2023年1月13日西南交通大学研发的第二款高速磁悬浮列车下线,磁悬浮列车的研发一直在进行,在此期间有关于磁悬浮列车的知识都会以时政(阶段性成就)或者常识的题目形式出现在考试之中,接下来就由教育对于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常识进行介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一、磁悬浮列车的主要形式
很多不了解磁悬浮列车的同学,提到磁悬浮,马上会想到的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原理,把列车和轨道分开,使列车悬浮,其实这只是磁悬浮列车的一种,也称为超导型、超导磁斥型磁悬浮列车,它是利用超导磁体产生磁场,在列车和轨道分别安装超导磁铁,然后利用超导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斥力使列车悬浮;超导磁铁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超导线圈构成,它不仅电流阻力为零,而且可以传导普通导线根本无法比拟的强大电流,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制成体积小功率强大的电磁铁,所以超导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相对较快,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
于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容易被大家忽视,在考试中容易出错的类型,叫做常导型磁悬浮列车,也叫做常导磁吸型,顾名思义,不单单磁斥可以让磁悬浮列车悬浮起来,磁吸同样可以,他是通过将列车底部两端做成L和」型形成凹槽,轨道进入凹槽,在轨道下端和凹槽上端安装线圈,利用普通直流电磁铁电磁吸力的原理,拉近轨道与列车底部的距离,从而将列车悬起,但由于使用的是普通直流电磁铁,所以速度相对较慢,可以达到每小时400到500公里。
所以大家要注意,磁吸与磁斥都可以使磁悬浮列车悬浮起来哟,只是类型不同;但不论是磁斥还是磁吸相比于传统交通方式,磁悬浮列车还是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与劣势的。
二、磁悬浮列车的优劣势
相对于传统列车而言,磁悬浮列车具备速度快;相对能耗低;易拐弯,能爬坡,选线灵活,适应能力强;噪音小;无污染;安全、舒适、维修少等优点,由于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磁悬浮列车也存在断电情况下安全性较低;成本造价高这些缺点,不过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相信这些问题都是会被逐步解决的,因为它不单单可以方便人民的生活,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说到这里,磁悬浮列车最基本的常识已经介绍完了,让我们做道题感受一下吧。
【试题演练】磁悬浮列车为什么可以浮起来?
A.利用磁铁同极相斥的原理
B.利用磁铁异极相吸的原理
C.利用机械升降装置
D.利用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答案】ABD。解析:磁悬浮列车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其中常导型为磁吸,超导型为磁斥,且磁力的产生都是利用了电与磁的原理,故此题选择ABD。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关于空间站1 ♂
今年4月,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随后在6月和10月,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6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这一系列围绕空间站发生的热点新闻,极有可能成为年内公考的热点方向。
50年前:第一个空间站诞生
所谓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可供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1971年,由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的首个空间站——礼炮1号。而美国紧随其后,在1973年成功发射天空实验室号空间站,成为第二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早期的空间站体型较小,属于单一式空间站。1986年,苏联成功发射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标志着组合式空间站技术成为主流。这种空间站的体型较大,因此相关组件会分批发射,并在太空中完成组装。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开始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这也是目前规模最大、唯一还在运行的空间站。
30年前:中国空间站计划启动
起初在国际空间站建造时,中国也曾申请加入这一计划,却被西方国家挡在门外。然而,这并没有阻挡我们探索太空的决心。1992年,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出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简单来说,就是能上天、能出舱、能长期在轨。
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载人航天“三步走”拉开大幕。2003年,神舟五号将杨利伟成功送入太空,使得他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太空行走,意味着中国成功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
由此,“三步走”步入第二阶段。2011年,作为中国研制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主要目的是突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太空,在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等技术之外,天宫二号还承担着开展地球观测等科学试验,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如今:万事俱备,仰望“天宫”
在胜利完成前两步后,“三步走”的最后一步——空间站建造也就随即而来。今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天宫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空间站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航天员的工作。今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访问者。这次航天之旅,不仅使聂海胜成为中国第二位三次到达太空的航天员,也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在轨百日的航天员。
在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一个月之后,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成功完成出舱作业。其中,作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刚上一次的太空行走,还要追溯到十三年前。而王亚平曾以“中国首位太空教师”著称,如今她的标签又要新增一个:首位太空行走的中国女航天员。
预计到明年,天和核心舱将会完成对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正式完成空间站的组装建造。届时,仰望星空,你一定会为我们的航天人、我们的航天事业更感骄傲。
试题演练
1.(单选)下列关于空间站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A.苏联是最早发射空间站的国家,也是发射空间站最多的国家,均命名为“礼炮”
B.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站,由6个国家联合建造
C.中国的空间站命名为天宫,预计将于2023年完成在轨组装
D.作为空间站的前身,天宫二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答案】:D。A说法错误,苏联早期发射的空间站均命名为“礼炮”,均属于单一式空间站,共有七个;而在1986年发射的组合式空间站则命名为“和平号”。B说法错误,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发起国家是6个,最终则由16个国家联合建造。C说法错误,天宫空间站预计于2023年完成组装。D说法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多选)下列关于航天员的说法,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B.第一批进入空间站的航天员是美国的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
C.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是杨利伟
D.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是王亚平,她也是第一个完成太空行走的中国女宇航员
【答案】:AC。A说法正确,1961年,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B说法错误,1971年,前苏联的三位航天员——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成功进入人类首个空间站“礼炮一号”,但是不幸的是,他们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因为技术意外,三人不幸遇难。C说法正确,2003年,杨利伟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D说法错误,刘洋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是第一个完成太空行走的中国女宇航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C。
3.(判断)聂海胜是中国第一位三次到达太空的航天员,也是中国第一个在轨百日的航天员。
【答案】:B。聂海胜是中国第二位三次到达太空的航天员,也是中国第一个在轨百日的航天员。中国第一位三次到达太空的航天员是景海鹏。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地震常识1 ♂
我们国家很多地区属于地震多发区,因此地震的相关知识也成为考试的高频考点,除了地震逃生和自救外,还经常会考地震的相关概念,而且考题一般都会比较有难度。今天教育就带领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地震的相关考点。
一、地震带
地震带就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交界处,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海岭地震带。
二、地震的相关概念
地震的相关概念是最常见的出题点,多见于选择题和判断题,难度比较大,在做题时很难正确区分概念的不同,因此,务必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一)震源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二)震源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注意:一般破坏性地震多为浅源地震)
(三)震中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注意:震源和震中的区别)
(四)震级(注意:同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五)烈度
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试题练习】(单选)烈度和震级的区别( )
A.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级是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是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震级是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是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震级用来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震级用来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答案】A。解析:本题就是考查震级和烈度的概念,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烈度指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故本题答案为A。
关于地震知识的学习和题目的解答,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大家可以继续关注教育的备考消息及相关课程。我们祝您早日考取心仪的岗位!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蜕变1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关于磁悬浮列车的常识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知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蜕变1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标签:地震 空间 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