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物理学成就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 ♂
在各种事业单位考试中,涉及人文历史常识的知识点往往非常多,这也是很多同学在备考中的难点,那今天教育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作为人文历史常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和客观,它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
一、世官制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世官制,顾名思义,指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就其主体而言,世族是世官的基础,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其成员就随时可能出任重要官职。
二、察举制和征辟制
夏、商、西周实行世官制,春秋战国时,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如军功爵制度、养士等,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到了汉代,出现了完备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汉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征辟制,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
三、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是,由于士族势力强大,考核人才主要看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四、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创始于隋朝,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其中武则天时,开创了武举和殿试,科举制得到发展;兴盛于明清两朝,实行八股取士,制约了中国科技和思想的发展。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以往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既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又稳固了政权的统一。据史书记载,科举制从隋炀帝到清光绪正式废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例题】(单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顺序正确的是( )
A.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官制、科举制
【答案】C。解析:题干问的是我国古代的选官顺序,应该是: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朝至清朝的科举制。故本题答案为C。
事业单位考试中对于人文历史的考查还有很多,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继续关注教育,一起学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物理学成就1 ♂
在原始社会时期,当人们学会用火、学会制造石器时,人们就在劳动实践中播下了物理学的种子。虽然谈不上“物理学”,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早期人类的遗迹发掘看到人类为了生存,在获取生活和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在与大自然的各种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孕育和形成了早期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学习一下我国古代的“物理学”都有哪些成就吧。
一、力学方面
1.我国现存最早的科技书籍——《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而对惯性问题的认识更是比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深刻得多。
2.墨家著作《墨经》一书,更是已经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一些推理论证,包括时空观念,力的平衡问题等。墨家发现的杠杆原理比阿基米德要早两百多年,遗憾的是未就此建立起一个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墨家给力下了符合科学的定义,《墨经》中说:“力,形之所以奋也。”这里“形”指物体,“奋”指运动的快慢,这句话就是说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2300多年前的这个结论和近代物理学的概念是一致的。《墨经》又说:“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把重归于力的范畴。“奋”指施力者使物体由下而上的抵抗重力的作用过程。
(2)《墨经》一书中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的原理。一条说:“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意思是说,在横杆的一端加上重物而不致发生偏转(挠),那一定是预先固定有石块的一端(即“极”)的转矩,足以胜任重物一端的转矩。此时如果把支点(“交绳”)移近“极”端,即不必另加重物也可以使杠杆偏转,这时是“极”的转矩不能胜任重物的转矩。另外一条是专门从杠杆原理讨论天平与杆秤的,意思是天平衡量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得加砝码,两者必须等重,才能平衡。
二、电磁学
中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和应用曾领先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中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对磁石的直观性质进行了记载,并将磁石运用于医疗。此外,中国古人运用磁石的性质发明了指南针,极大促进了航海时代的到来。同时,中国在尖端放电、摩擦起电等电学现象也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研究。
1.公元前三世纪战国的《吕氏春秋》就在“磁石召铁”的记载,并发现群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这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阐述了“顿牟掇芥”的现象,即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电知识的记载。
三、光学
在光学方面,中国古代研究成绩最突出的要数墨家的沈括和赵友钦,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见于《墨经》、《梦溪笔谈》和《草象新书》当中。
《墨经》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小孔成像给予了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墨经》中还记载了光的传播是直的观点,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情况。《墨经》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它比欧几里德还早200多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所著,这是中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
四、声学
1.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在空气中传播可用水面波来比喻,这些论述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2.宋代的沈括第一个在声学史上做了有名的声的共振实验。剪一个小纸人,放在弦线上,弹动发生共振的弦。纸人就跳跃颤动,弹动别的弦纸人却不动。这是开始动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3.东汉的张衡说明了月光是日光的反射,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日食的成因。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
4.《考工记》记载了钟鼓罄的发音等与形状的关系。
五、物体运动
1.运动的相对性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隋书·天文志》:“仰游云以观,日月常动而云不移”;
《抱朴子·塞难》:“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春秋纬·考灵曜》:“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不觉也。”形象生动描述了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说明我国古代早在公元一、二世纪就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深刻的认识,后来哥白尼、伽利略虽有类似的比喻,但比我国古代学者晚了1400多年。
2.惯性
《考工记·轮人》:“马力既竭,辆(辕)犹能一取也”。此结论要比亚里士多德“运动要靠力维持”的直觉结论高明得多。
【例题】
1. (单选题)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
A. 《易经》
B. 《诗经》
C. 《尚书》
D. 《考工记》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技知识。我国现存最早的科技书籍——《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2. (单选题)世界上最早进行共振实验的是宋代(),他比达·芬奇早4个世纪。
A. 沈括
B. 墨子
C. 王充
D. 张衡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科技知识。宋代的沈括第一个在声学史上做了有名的声的共振实验。剪一个小纸人,放在弦线上,弹动发生共振的弦。纸人就跳跃颤动,弹动别的弦纸人却不动。这是开始动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