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五霸之楚庄王1)

[本站 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五霸之楚庄王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本文导读目录: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1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五霸之楚庄王1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14、事业单位公共…

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五霸之楚庄王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1

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五霸之楚庄王1

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1

4、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1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1

  三家分晋,是指是春秋战国之交,晋国被赵、韩、魏三家贵族瓜分而亡的历史事件,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武王姬发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历史称之为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分封制让各诸侯和贵族拱卫王室,诸侯之下又分封卿和大夫,卿大夫有自己的封邑和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等权利。随着平王东迁标志着周王朝的衰败,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趁机扩张,卿大夫的势力也随之有了发展,互相有了争端和战乱。春秋末期,有些卿大夫权势日益膨胀,甚至可以操纵诸侯国君。其中韩、赵、魏就是晋国卿大夫贵族,经过打击继而吞并其他公卿,日渐强盛,为瓜分晋国埋下了隐患。

  初秋中期,经过城濮之战,晋文公一跃成为了春秋霸主,当政时,卿大夫的力量就却日渐强大。文公病逝后,晋王室力量更加衰落。到了晋朝中期以后,势力最大的卿大夫,有韩氏、赵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史称春秋六卿。

  先是智、韩、魏氏联合赵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后来智氏逐步成为四家中最强盛的一家,故智氏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赵氏在晋阳与其他三家展开对峙,故称之为晋阳之战。赵氏坚守到第三年,知氏引晋水从东北灌入城中,造成极大灾难。事态紧急,赵襄子便劝说韩、魏唇亡齿寒,于是三家私下形成联盟,结果自大的智氏被赵魏韩三家联合灭掉了,土地城池和人口资源也被瓜分殆尽。此时的晋王室更加衰败不堪,赵魏韩三家开始蚕食晋国的地盘,被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被三家要求封为诸侯,周天子只能照做,于是韩、赵、魏就得到了名正言顺的正式册封。直到公元前375年,晋国被三家彻底瓜分,晋国灭亡。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成为了春秋到战国的历史拐点。

  【试题演练】(多选)三家分晋中的三家分别是指:

  A.韩国

  B.赵国

  C.秦国

  D.魏国

  【答案】ABD。解析:三家分晋,是指是春秋战国之交,晋国被赵、韩、魏三家贵族瓜分而亡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五霸之楚庄王1

  众所周知,人文历史常识属于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考的考点,一般以识记性的多选题或单选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识记性的多选题考查一般较简单,但如果考单选题,难度比多选题会大一些,此时就需要同学们对时政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掌握。人文历史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是以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为主。接下来就为同学们介绍一下关于人文历史常识中——春秋五霸之楚庄王的相关知识点。

  【例题-单选】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一、知识讲解

  (一)为政举措

  1.政治上

  (1)重用人才

  楚庄王在位期间发现和使用了许多人才。比如在楚庄王发现和使用的人才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孙叔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实力,助楚庄王成为霸主。司马迁也说孙叔敖忠为廉可治楚,楚王得以为霸。尽可见,孙叔敖对楚庄王称霸的巨大作用是大家公认的。

  (2)善于纳谏

  善于纳谏也是楚庄王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内因之一。楚庄王一生有许多人给他众多谏言,他不以身份高低为标准而以是否有道理为标准,采纳其中有道理的谏言,有的已经做错了的就立即改正。楚庄王一生采纳的重要谏言有:自静三年。

  2.文化上

  楚庄王大胆融通华夏,以夏化夷。楚庄王从个人修身养性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学习、吸收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他曾向詹何请教什么是治国之本。

  (二)轶事典故

  1.一鸣惊人

  一日,大夫伍举进见庄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正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楚国一棵大树上飞来了一只鸟,三年也不飞,三年也不叫,请问大王是一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二、题目分析

  【例题-单选】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答案】C。解析:选项A,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选项B,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设伏全歼回师的秦军,俘虏秦军三帅。选项C,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施援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从此不敢与楚再战,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遂成中原霸主。选项D,弭兵会盟举行了两次,分别在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华元、向成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故本题答案为C。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1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本文将简单介绍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并附演练习题:

  

  一、萌芽时期(1921.7-1927.7,国民大革命时期)

  1.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代表作:

  

1925.12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该文章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 1926.9 《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 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1927.3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二、形成时期(1927.7-1935.1)

  1.独创性地探索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2.代表作:

  

1928.10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1930.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0.5 《反对本本主义》 ①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献;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④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

  三、成熟时期(1935.1-1945.8)

  1.1943年,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2.1945年,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做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代表作:

  

1937.7 《实践论》 《矛盾论》 奠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8.6 《论持久战》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抗日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9.10 《〈共产党人〉发刊词》 提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1939.1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精辟的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 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 1940.1 《新民主主义论》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1941.5 《改造我们的学习》 反对主观主义是延安整风的最主要任务。 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作出科学解释。 1942.2 《反对党八股》 延安整风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邓小平指出,把列宁建党学说发展的最为完备的是毛泽东。 1943.6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最早的完整的提出群众路线。 有无群众的观点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1945.4 《论联合政府》 报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

  四、继续发展(1945.9-1976)

  

1947.12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948.4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完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 首次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1949.6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4 《论十大关系》 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次就民主党派问题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7.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以上就是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的相关介绍,希望小伙伴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例题】

  1. (单选题)1957年,毛泽东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的文章是()

  A.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B. 《反对本本主义》

  C.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A【解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来毛泽东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作了若干补充,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其中,毛泽东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2. (单选题)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许多著名文章展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以下四篇文章按其创作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论持久战》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论十大关系》

  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D.②①④③

  【答案】C【解析】①项:《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讲演。②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写给林彪的一封信。③项:《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④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1925年12月在《革命》半月刊上发表了文章。故按照时间的排序应该是④②①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湖北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1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法的本质是法的根本性质,是指法这一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法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一起来看:

  一、阶级性

  1. 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

  2. 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

  3. 法律必然且只能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在某些情况下,出于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也可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某些愿望和要求。

  4.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反映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长远利益要求的意志,因此其并非个别统治者的意志,也不是个体统治者意志的简单相加,也并非对统治集团短期利益的维护。

  二、物质制约性(社会性)

  1. 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生产力的终局决定力】

  2. 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三、影响因素多样性

  法律归根到底要被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 决定,但其具体内容却可能受到诸如道德、宗教、习惯等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总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法的本质所揭示的并非某个唯一的、终极的要素,而是法内在的一种矛盾关系。这一矛盾关系包括两个相关的方面:

  其一,从主观方面来看,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二,从客观方面看,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前者是法的国家意志性和阶级意志性,后者是法的物质制约性。

  【例题】

  1. (单选题)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 )

  A. 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B. 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集中体现和保证

  C. 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根本保证

  D. 上升为法律的人民的行为标准和框架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法理学基本概念知识。AD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又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A项当选,D项排除。B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B项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项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2. (单选题)关于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 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 法律与规律可以等同

  D. 法律是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

  【答案】C【解析】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法律与规律不可以等同。C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1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五霸之楚庄王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1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标签:毛泽东   思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公考路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k6./wenda/12655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