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纳哥公务员考试时间 ♂
公务员考试时间2023年如下:
1、报名时间:2023年10月25日8:00至11月3日18:00。
2、资格审查时间:2023年10月25日8:00至11月5日18:00。
3、改报其他职位:2023年10月25日8:00至11月3日18:00。
4、查询报名序号:2023年11月7日8:00后。
5、网上报名确认缴费:2023年11月10日0:00至11月15日24:00。
6、准考证打印:2023年11月29日0:00至12月4日15:00。
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
1、2023年12月4日上午9:00—11:00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2、2023年12月4日下午14:00—17:00申论。
3、8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测试,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2023年12月3日下午14:00—16:00。
公务员考试报名注意事项:
1、报考人员需要阅读《招考公告》和《报考指南》,对报考的有关政策加以熟悉,然后对需要填写的所有内容进行仔细阅读,慎重填写。
2、填写的报名信息以及注册信息非常详细,为了确保一次性提交成功,在网上报名之前需要用记事本编辑并录入需要填写的内容,然后在网上报名的时候,直接粘贴到表里面就可以。
3、报名工作截止之前,有的考生需要将退回的资料进行补充,需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补充或者修改,然后再一次进行报考并提交信息,否则考生个人信息将很难及时进行审查。
摩纳哥公务员考试难吗 ♂
国考、地方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考核难易程度略有差异。或参考报考单位/地区往年公务员面试(资格复审)名单、总成绩表、体检名单了解入面分数、体检入围分数的高低了解试卷的难易情况。以2022上半年四川省考为例,据《广元市2023年上半年公招公务员体检人员名单》整理知,共417名考生入围体检,入围考生的总成绩分数:①平均分;②最高分;③最低分。
摸高公务员考试 ♂
警察公务员体能测试的摸高采取的考试形式是原地光脚跳起摸高,不允许助跑、不允许穿鞋。伸直手臂触摸墙壁上标注的高度线。现在警察纵跳摸高的要求是纵1.场地要求:通常在室内场地测评。如选择室外场地测评,需在天气状况许可2.测评方法:准备测评阶段,受测者双脚自然分开,呈站立姿势。接到指令后3.注意事项:1.起跳时,受测者双腿不能移动或有垫步动作;2.受测者指甲不得超过指尖厘米;3.受测者徒手触摸,不得带手套等其他物品;4.受测者统一采用赤脚(可穿袜子)起跳,起跳处可铺垫不超过2厘米的硬一般考试场地的选择是一个高度达到要求的房
撒贝宁公务员考试题 ♂
前几天,陪千寻看了场很可乐的节目:央视的《勇攀巅峰之挑战不可能》。原本也是正经严肃的综艺,因为学霸撒贝宁的“现场翻车”平添了几分喜剧效果,节目一结束就上了热搜,吃瓜群众们一边乐一边开眼界,对咱们中华汉语文字的博大精深又有了新认识。
千妈给大家还原下现场:在你的印象中,“加减乘除”是成语吗?
小撒同学百分百肯定,“加减乘除”绝对不是成语!然后......就被打脸了。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 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解释:
“加减乘除”出自《红楼梦》里的《留余庆》,“巧姐,乘除加减,上有苍穹”,形容事物此消彼长。
好吧,就算咱“孤陋寡闻”,“喝西北风”这么无厘头的词儿总不可能是成语了吧?
小撒发誓:“喝西北风”要是成语,我把手卡吃掉!
结果再次翻车,“喝西北风”还真是成语。
出自《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才女沈琼枝被公差抓回家乡,公差索要交钱,沈琼枝不给,公差就说,“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这样一毛不拔,我们岂不是要喝西北风。”
打脸总是来得太快,小撒直言: “麻烦导演下回准备几张饼干做的手卡,我要再发这种誓,就赶紧给我换手卡。”
之后出场的成语,一个比一个让人无奈,张三李四、卿卿我我、阿猫阿狗……看起来“不正经”,却都是正经成语,因为它们都符合成语的一个标准,具有延展性。
这期节日,我跟千寻看得津津有味,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看完我们趁热打铁,又搜出了不少“万万没想到”成语,比如:
惨绿少年
怎么看都像暗示了一部偶像剧啊......可人家压根跟 情感 没半毛钱关系,是个实打实的褒义词,本意是指穿淡绿衣服的少年,引申为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出自张固的《幽闲鼓吹》,说的是唐代户部侍郎潘孟阳请同事们回家吃饭,他母亲躲在屏风后偷看这些少年,看完得出个结论:都不是好货色。独独问, “末座惨绿少年何人?” 原来是补阙杜黄裳。潘妈妈感叹: “此人器宇不凡,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相。” 后来果然应验。
顺带学了个新词:器宇不凡。
还有“冬日可爱”。
谁能想到,这个听上去很“韩剧”的成语竟出自一本正经的《左传》,意指态度温和慈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一样让人感到温暖、亲切。
知道意思后,我俩开始“活学活用”, “妈妈一向对你就是冬日可爱的态度,对吧?”“哼,辅导作业的时候可没那么冬日可爱,偶尔也是夏日可畏,哈哈!” 嘻嘻哈哈中,学了不少成语和典故,这过程让我想起上周末几个娃在我家做作业的场景。现在小学语文课里成语学习的比重不小,一年级每天都有成语学习要求,二年级就要学会用成语辞典。老师也经常发动学生搜集成语资源,二年级教辅作业中就常出现成语题:
但我发现, 不少娃做起成语题来很吃力,积累不够,运用也不活。其实,成语这么有趣的东西,不需要死记硬背,甚至学龄前就可以“玩”着学。 而且,成语本身就很“大语文”,每个成语背后都是一个 历史 典故,娃顺着成语往前探就是 历史 ,顺理成章和“文史”混个面熟,上 历史 读物也容易很多!
怎么“玩”着学成语,千妈总结出了两招,分享给大家:
1、日常“炫技” 【用于早期激发娃对成语的兴趣】
小时候“看图写话”,老师经常拿我的当范文读,原因就是别的同学只把图画内容简单描述出来,而我还会在描述中飙成语。
别说,这成语用得妙,读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层次一下就上去了。现在想来,多半跟大咖们引经据典一个道理,让人不明觉厉。
得瑟之余,很感激我妈,我妈小时候骂我,特别爱用成语。
比如,学了一上午,刚合上书开玩,我妈就出现了:
“你看你这一整天 无所事事 ……”
听得我一愣一愣的,毫无还击之力。
那种智商碾压感促使我暗自发誓:
一定要多学几个成语!
然后我就下血本,用压岁钱买了本《成语辞典》,自学成才。
如今提倡爱的教育,咱们也很少骂娃了,不过我觉得原理是一样滴。
想激发孩子对成语的兴趣,就要在生活中多用,日常“炫技”,诱其不明觉厉,继而询问含义。
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千寻回家跟我聊班里小朋友发生冲突的事儿,巴拉巴拉讲好长一段。
待她讲完,我淡定“总结”:
“妈妈听懂啦,昊昊抢了铭铭的玩具车,不但不道歉,还用力推铭铭,好脾气的铭铭也气得怒发冲冠!”
千寻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
“妈妈,什么是怒发冲冠?”
好,知识点传递开始, 历史 故事+现场演绎......这种基于孩子自发兴趣的教学,效果往往不错。
这也是我几年来陪千寻“打怪升级”得出的经验:
孩子其实是有很强学习精神的,对新知识、新事物的 探索 欲比成人还要强。他们只是不喜欢“被迫学习”,当我们希望孩子掌握某种知识时,初期最好的方式就是“诱发”、助推,而不是提要求。
2、选好书 【用于后期加强娃对成语的理解运用】
有兴趣后,孩子就可以开始读一些成语故事了。这时候,选书就成了一门技术活。市面上成语故事书很多,你随便走进一家书店,在儿童区扫一遍,就能看见十多本。卖点也都大同小异,强调一个成语一个故事,配有孩子们喜欢的彩图。
既然故事、插画大家都有,“儿童本位”都到位,能脱颖而出的就是系统、实用的书了。系统的书能帮孩子借成语构建“大语文”里的文常框架,实用的书能帮孩子学会用成语,作文不发愁!
可能有爸妈觉得,这两点听起来还是太“理论范”了,索性就分享两本千妈已经筛选出,亲测不错的书吧!
1、最系统的《藏在地图的成语》
大多数成语故事书,成语之间是割裂的,没什么联系,无端增加了娃的记忆成本。这套书共4册,每册都按成语故事发生的 历史 时间和地点进行排列,由几部分构成,系统性很强: 地图+ 历史 故事+漫画+拓展阅读+小词典 单册目录长这样,思维导图的既视感,第一次看到我就很惊喜:
内容里每个成语故事解读都跟 历史 联系紧密:
我感觉用这套书给千寻讲成语故事,无形中把很多 历史 事件的脉络也梳理了一遍,知识断点串联起来,便于形成系统的记忆框架。 还有些孩子喜欢的部分也很赞,比如“爆笑成语”,用漫画把成语含义演绎出来,秒懂。
这套书当当推荐年龄是3岁+,千妈觉得4岁+合适点。千寻现在小二了,这套书还在用,目测可以用到四年级,性价比也算很友好啦。
2、最实用的《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
这套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朋友教了十多年语文,对好教辅一向嗅觉敏锐,所以她一推荐我就赶紧入了。一般的成语故事书,单纯解读成语,怎么用全靠娃自己悟。这套书多做了一步,把中小学涵盖的8000多个成语分了类,写人时用什么,描景时用什么,情绪神态描述用什么......一应俱全,方便孩子学会用成语。
还有近反义成语、例句、易读易错字、古今差异等知识点总结,有点像工具书+教辅的结合。(怪不得语文老师这么青睐)
个人觉得这套书非常实用:
√ 可以用作家长工具书,给孩子讲到某个成语时,翻翻这套书,多讲几句“怎么用”,这样孩子的成语就比别人理解得深,不只懂,还会用;√孩子大一些,可作教辅用,学习近反义成语等知识点,也是语文考试中很常见的题目;√写作文时,可作辞典参考,书里成语都分好了类,比如想描述人物神态,就可以直接翻到这个类别,迅速找到最合适用的成语。
从千妈的经验看,这两套书搭配使用效果最佳,对孩子的成语学习和运用颇有帮助。
基本上有这两套书,就不用再乱七八糟买一堆。
1 基础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
2 被诟病的“应试问题”主要出在方法和节奏上。
就拿成语学习来说吧,成语本身没有错,它是语言的高度凝练,称得上言简意赅且文化感深厚的典范。熟练运用成语,也从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 只要方法得当,节奏适度,孩子真的汲取到了知识,素质提高了,考试又有什么好愁的呢?
标签:成语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