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热词积累 ♂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成语积累: 1)平时练题时多积累。 2)不熟悉的成语要查成语词典,对于特殊的成语要适当积累,日后随时翻阅,积累词汇。 3)分类归纳汇总积累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记忆,记忆一类词汇的特殊用法即可,减少记忆量,同类词汇汇总归纳也能够加深记忆。依据近年公务员考试考情知,考查的成语有:鞭长莫及、不谋而合、如出一辙、文不加点、安土重迁、革故鼎新、微言大义、一得之间,等。考生可参考四川省考行测复习资料夯实行测理论基础、了解行测答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热说明什么意思 ♂
公务员作为一个“铁饭碗”职业,不光福利好、待遇高,相对社会其他岗位来说,也相对稳定,这也是让众多天之骄之对考公心心向之的重要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而相应的岗位缺口却很小,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大量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纷纷投入公务员考试中。再加上一些企业对于岗位招聘条件和学历要求较为严格,毕业生纷纷落选,只能选择其他的出路,以改变无工作的困境。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与企业招聘的岗位职能要求不相符,造成了毕业生和社会需求脱轨,致使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就业难的“双重打击”下,促使高校毕业生纷纷选择公务员考试这条出路,成为了考公热现象出现的诱因。?学而优则仕观念深入人心,促使学生纷纷加入考公队伍。在现今大环境下,官员的社会地位很高,“官本位”的传统观念植根于人们思想之中。受上一辈一些封建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潜意识里也会觉得考取公务员比较稳定、体面,有晋升空间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催发了考公务员的热度。择业价值观的偏差,使得考公人数越来越多。据相关调研数据可知,有近80%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个人发展,择业价值观较为功利性,仅有10%的人在择业时会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与国家一些急需填补的技工岗、科技人才岗位等则无人报考、应聘所不同的是,毕业生为追求更好的待遇和稳定性纷纷选择公务员这个职位。再加上部分学生盲目跟风考公,而放弃自身已规划好的职业理想。这些偏差的择业价值观,无疑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考公大军中,造成考公热现象越来越严重。?考试环境更加公平,这一优势更加吸引更多人报考。公务员考试热调查 ♂
近年来,想要加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持续激增。据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144万人报考,比2003年的万人高出11倍,最热门的职位甚至创下了4961∶1的纪录,而2023年的国考报考人数也达到130万,录取比例为53:1。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考”,其艰难远胜过考取北大、清华。 研究机构对“公务员热”的调查表明,“公务员热”始于大学扩招,更多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由于创业困难,公务员职业稳定轻松,工资较高,加上各种福利、补贴和隐性收入,遂使大学生们对公务员职业趋之若鹜。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令人想到历史上有些时段的科举。 如我们所知,科举考试兴于隋唐,讫于清季。其本身不是教育制度,而是选官制度。唐承隋制,以科举考试取代前朝门第制度,到了高宗、武后朝,为了打破士族对政权的垄断,尤其重视考文才的进士科,众多寒门子弟得以有机会进入仕途。到了德宗朝,进士科达于极甚,求仕者纷竞举场,颠沛于是,以致民间有进士及第为“登龙门”之说。 这种科举盛况往往成为后世的美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士人争相参加科举考试,经济目的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统治者横征暴敛,赋税繁多,平民百姓常常不堪重负,如韩愈《嗟哉董生行》:“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另一个文人沈既济《选举论》论及当时情状:“夫上之奉养也厚,则下之征敛也重。养厚则上觊其欲,敛重则下无其聊。”朝廷花销无度,下面的官员自然要横征暴敛,造成百姓困苦。 但如果当了官就不同了,不但享有国家奉禄,而且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如唐穆宗朝就下诏称:“名登科第,即免征役。”诗人姚合也在赠友诗中说:“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就连复兴儒道的先驱韩愈都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官员既然不用交纳赋税,朝廷的花销便得全部来自百姓,用沈既济的话说,就是“坐食百姓”,所以当时士人争相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因为“非惟求利,亦以避害也”。 科举考试将做官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故对广大士人来说,当官与否,其苦乐利害是大不相同的,“得仕者如升仙,不仕者若沉泉”,这正是中唐以降科举繁盛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唐考生多为禄仕之徒,所以品性浮薄,终致中晚唐官场争斗成风,权臣乱政,民生凋敝,道德沦丧,以致文宗大和二年,刘贲应贤良方正科对策时痛陈:“君门万里而不得告诉,士人无所归化,百姓无所归命。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夕。” 对策中提到的“君门万里而不得告诉,士人无所归化,百姓无所归命”,包括冤情无法上达,士人没有道德,百姓困苦不堪。就任何一个朝代而言,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说代表了社会的普遍危机。对于刘贲这篇直面现实的文章,当时的考官十分赞赏,但却不敢录取他。刘贲后来被征为幕府从事,最后还是受到权臣诬陷,贬死他乡。唐王朝也在社会的种种矛盾中渐渐走向衰亡。 可见,当一个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其动机完全出于利益考虑时,必然会无视关心民瘼的士人理想。韩愈的功绩就在深刻体验了这一现实,并在承认人是经济人的前提下,提倡复兴儒道,以解决利与道的关系,促使后来的宋人在价值上有所思考和归依,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苏轼称韩愈“道济天下之溺”,确乎有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公务员考试与科举一样,都是改变世袭、推荐和指定的选官方式,给普通人提供机会,因而是历史的进步。但也须认识到,科举制是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古代知识分子的唯一前途就是仕途,而今天的“公务员热”则只能说明,官本位仍然是社会的支柱。然而说到底,官员本身并不是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如果一个现代社会的精英都想去当官,这个社会是不可能有活力的。 制度决定一切,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是改变官本位的利益机制,打破目前的公务员终身制。(作者:景凯旋) 标签:公务员 考试 科举 毕业生 社会